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书画家网手机版本
 
 
艺术家搜索:  
朱耷
加入时间:2013-04-03 访问次数:54984
 个人资料及介绍

中国清代书法家 朱耷

    朱耷(1626-1705),字雪个,又字个山、道朗、个山驴、朗月、传綮、破云樵者、人屋、驴屋和因是僧、八大山人等。江西南昌人。明朱元璋之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。他的晚年书画均署八大山人四字。这名号的来历有两种说法:一说“尝持八大人觉经,因号八大”;另说“八大者,四方四隅,皆我为大,而无大于我者也”。据《个山小像》八大的自署,少为世袭贵族。天性聪颖,八岁能诗。明亡时为诸生(秀才)。他二十岁时“遭变,弃家后避贤山中”。二十三岁“剃发为僧”,释名传綮,号刃庵。三十一岁时“竖拂称宗师,从学者常百余人”。康熙十七年(1678)夏秋之交,病癫。至康熙十九年(1680)还俗。此后住江西南昌,以诗文书画为事,直至去世。八大经历明清之际天翻地覆的变化,自皇室贵胃沦为草野逸民,为避害而出家。但其诗文书画极其出色,颇引人注目,清统治者又千方百计地笼络他,“遂发狂疾”。他装哑未狂,均因家国之恨使然。其内心之悲怆由此可见。对山人的种种奇行,当时人们都认为“其癫如此”。

    八大山人书法成就颇高,但被画名所掩,注目者不多。黄宾虹尝称“书一画二”,确为至言。八大的书体,以篆书的圆润等线体施于行草,自然起截,了无藏头护尾之态,以一种高超的手法把书法的落、起、走、住、叠、围、回,藏蕴其中而不着痕迹。藏巧于拙,笔涩生朴,此中真义必临习日久才能有所悟。简而言之,是用篆书的笔法去写行草书,与《天发神恰似□碑》以隶笔写篆书一样异曲同工。

    八大山人在中年时各体书风全貌的,莫过于《个山小像》中八大的自题了。他以篆、隶、章草、行、真等六体书之,其功力之深,罕与伦比,可谓集山人书法之大成。八大去世前夕,书法艺术水平达到顶峰,草书不再怪伟。如八十岁写的《行书四箴》、《般若波罗蜜心经》、《仕宦而至帖》(即《昼锦堂记》帖),平淡天成,丝毫不加修饰,静穆而单纯,不着一丝人间烟尘气。高僧书法大致如是。近人得其精髓者只弘一法师一人。

    八大亦善篆刻,山人的印文往往别出心裁,变化有奇。八大也很注重印章的艺术本体,如:两方“驴屋人驴”印,前一方白文方印把“人”放大,俨然一个铁帐罩在屋上,造成的纵向线条与右侧的横向线条形成对比,右部又多圆形转角,整个印面不板不滞,巧妙自然。后一方设计尤为巧妙,只用驴、屋、人三字,通过上下左右排列,表达出完整的含意。

 作品展示
 名称: 朱耷 行书送李愿归盘谷序轴  简介: 朱耷行书送李愿归盘谷序轴。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藏。

 名称: 朱耷 行书诗轴  简介: 

 名称: 朱耷 草书唐耿湋旧宅清源寺诗  简介: 纵—二七厘米,横六O·九厘米。钤印二:遥属、可得神仙、八大山人。己卯(1699)前后,草书唐耿湋(八世纪末)题王维(六九九—七五九)旧宅清源寺诗轴。
 说明:

    这是一幅八大山人书法中非常精美的草书大立轴。草体有法。但有的字,草法不常见,今把原诗录出。儒墨兼宗道,云泉结旧庐。孟城今寂寞,辋水自纡徐。内学销多累,西园易故居? 深房春竹老,细雨夜钟疏。尘迹留金地,遗文在石渠。不知登座客,谁得蔡邕书。这首他曾在戊寅三月六日写过一 幅册页。不是草书,是小行惜。存於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,是戊寅年《山水鱼鸟书法册》中之一页。此幅幅度大,字体雄伟,笔法圆润,每字结体稳妥,并且字与字之间 的联系,气度贯通,有些字,把两字或三字,联接起来,大小错综,混为一体,如“城今寂”三字,“春竹”二 字,“不知”二字,分合之间,韵律动人。并且有的字,似畸而正,意断还联。是书艺之上品,使辨认草字之间,有似而不似之感,通体笔画、字 形、行气、章法,调和统一,可称杰作。这幅立轴,曾在《泰山残石楼藏 画》中印出,是高邕之旧藏。


显示第 1-3 条记录,共 3 条记录
返回顶部